標(biāo)題: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3) |
于丹論語心得 “比”這個字形,象兩個人緊挨著站在一起,意思是說,小人喜歡結(jié)成小圈子,他不會融入大集體。 比如說開一個party,一個君子會讓這里面遠近親疏所有人都覺得很舒服;但是小人呢,他會和他最要好的人躲到一個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們兩個人好得不得了。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還是因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境界不同。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歡互相勾結(jié),是因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過這種勾結(jié)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所謂“結(jié)黨營私”,正是這個意思。而君子則胸懷坦蕩,因為他坦然無私,所以能夠平和,能夠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中國一直以和諧為美,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就是在堅持不同_、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于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 ……(快文網(wǎng)http://m.hoachina.com省略587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論語》中為我們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很好相處的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說話和做事的標(biāo)準(zhǔn)。 一個君子的言行,應(yīng)該是怎樣的呢? 一個君子不會把自己要做的事、要達到的目標(biāo)先說出來;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標(biāo)達到了,才淡淡地說出來。這叫“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 孔子十分討厭那些夸夸其談的人,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xué)而》)他認為,真正的君子應(yīng)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訥的,少言寡語,但他的內(nèi)心無比堅定、剛毅。 《圣經(jīng)》說世上最追不回來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說出的話和失去的機會。說出去的話有時候就像覆水難收,所以一個真君子,總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說。 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保ā墩撜Z·憲問》)這在今天成為一個成語,叫“言過其行”。一個人說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恥。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君子崇尚實干,那么,一個真君子應(yīng)當(dāng)在社會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 在孔子看來,君子所承擔(dān)的社會責(zé)任是比職業(yè)主義更高一層的理想主義。君子從來不是固定在某個職業(yè)中,他說:“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君子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一個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規(guī)矩地擺在那兒做一份職業(yè)而已。 所以,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為,而在于他所為背后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 人很奇怪,我們是思維決定行動,也就是態(tài)度決定一切。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每天做的事情大體相同,但對這些事情的解釋各有不同。 我曾經(jīng)看過十五世紀(jì)一個z-教改革家寫的一本書,在這本書中他講了自己青年時代的一個小故事,而這個故事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說有一天他路過一個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浹背地搬磚。 他去問第一個人說,你在干什么呢? 那個人特別沒好氣地告訴他,你看不見啊,我這不是服苦役——搬磚嗎? 他又把這個問題去問第二個人。這個人的態(tài)度比第一個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里的磚碼齊,看了看說,我在砌堵墻啊。 后來他又去問第三個人。那個人臉上一直有一種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磚放下,抬頭擦了一把汗,很驕傲地跟這個人說,你是在問我嗎?我在蓋一座教堂啊。 大家看一看,這三個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他們給出來的解讀卻是三個層次: 第一種人的態(tài)度我稱為悲觀主義的態(tài)度。他可以把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強加給的一份苦役,他關(guān)注的是當(dāng)下的辛苦,當(dāng)然這也是確實存在的。 第二種人的態(tài)度我稱為職業(yè)主義的態(tài)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墻,這堵墻是一個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對得 ……(未完,全文共2536字,當(dāng)前只顯示1526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3)) 上一篇:計算機專業(yè)大學(xué)畢業(yè)自我鑒定 下一篇:于丹《論語》心得之七 人生之道(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