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說說余光中--《鄉(xiāng)愁》 | ||
應(yīng)該說,余光中在大陸出現(xiàn)不久,就凝固成了一個文化形象:攜一縷鄉(xiāng)愁,聽一襲冷雨,淺淺海水那邊的月下孤影,蒼老淚滴。啊,退回唐朝,這分明就是李白的對影三成人,杜甫的憑檻淚泗流。如果僅從這樣的文化符號上來讀余光中,顯然對他是不公平的。 。牐 最初,余光中作品傳入大陸,也就是詩歌《鄉(xiāng)愁》,散文《聽聽那冷雨》等極有限的幾篇。這些作品的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鮮明的逆旅異鄉(xiāng)的愁思永晝,故園依稀的夢魘,鄉(xiāng)愁的文化附庸,越來越像一種工具,一種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詩 ……(快文網(wǎng)http://m.hoachina.com省略40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牐 如果這樣的古典修養(yǎng),加上西學(xué)的穿鑿,用之于散文的寫作上,必定會自成一家。 。牐 因此,我一直認(rèn)為,余光中的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遠遠高于他的詩歌,高于他的其他“兩度”(翻譯和評論)。早期的《逍遙游》、《聽聽那冷雨》、《南半球的冬天》、《山盟》等,八、九十年代的《催魂鈴》、《我的四個假想敵》、《山色滿城》、《日不落家》、《何以解憂》等一些,文情揮灑,瓊思玉想,妙語天成。特別是在新世紀(jì),余氏的如掾之筆更是爐火純青,像《螢火山莊》、《思蜀》、《金陵弟江湖客》成了散文的終結(jié)篇章。如此厚學(xué),至情至性的文字,估計能與之比肩者寥寥。大概香港的董橋還有點可比性,但董橋過份的掉書袋,占故紙堆,顯得性情不足,舊文人的痕跡太重。董橋的學(xué)識絕對不輸老余,只是他們走的路線不同罷了。 。牐 唯一有點可惜的是像余光中、董橋一類的文人好像在慢慢消匿,一種輕佻頹廢的文風(fēng)正在養(yǎng)成,散文也能寫得讀不懂,只知道“詩無達詁”,沒想到散文也要去詁,禍兮?福兮? 。牐 說到余光中,有一事不說,心里有點堵。不久前,學(xué)者趙稀方一篇文章《揭開余光中的另一面》,使文壇上下開了鍋,一些無事生非的家伙開始蠢蠢欲動。文章的中揭開的,又是國人很感興趣的“歷史問題”、“政治問題”,竟而質(zhì)疑余氏的“人格問題”。我想,不敢是誰,只要攤上了這個敏感的問題,你大概就會百口莫辯了。不敢余氏早期的文章中有沒有“政治問題”的思想, ……(未完,全文共1752字,當(dāng)前只顯示105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說說余光中--《鄉(xiāng)愁》) 上一篇:《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下一篇:《呼嘯山莊》--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