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提倡德治不會走向人治 | ||
“以德_”,這是_同志立足于國家、人民的長遠利益,吸取西方發(fā)達國家_教訓,結合我國悠久文化傳統(tǒng)所做出的科學決策。但是,目前有些人對德治思想存在著憂慮與錯誤認識,認為提倡德治會使我國重蹈人治的歷史老路。為準確把握和科學運用“以德_”的偉大思想,有必要從理論上澄清認識。 人治,說得通俗一點,是指按少數(shù)人意志來治理國家的一種_方式。它與法治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它是人高于法,權大于法,缺乏民主內涵。在人治社會中,由于統(tǒng)治者高于法律,少數(shù)統(tǒng)治者的活動完全不受法律的束縛,甚至以言代法,任意踐踏 ……(快文網(wǎng)http://m.hoachina.com省略423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盡管德治與人治在古代具有相通性,但不能斷言德治與人治有必然的聯(lián)系,更不能說我們現(xiàn)在提倡德治就是要恢復人治。 就德治本身來講,它是一種依靠道德的作用來治理國家的模式,它可與人治相聯(lián),也可與法治相聯(lián),不同的結合會產(chǎn)生迥然不同的結果。當?shù)轮闻c人治的結合時,由于兩者都缺乏外在約束力,德治的成效如何完全取決于統(tǒng)治者本身的道德水準。若逢_、施政之“人”道德修養(yǎng)高尚就會使德治倍顯成效,唐朝的“貞觀之治”就與唐太宗李世民體恤民眾、禮賢下士、不尚豪奢息息相關。但不幸的是,中國古代的“德治”往往因為統(tǒng)治者本身道德的淪喪而失去應有的功效,高尚的道德標準與道德提倡者本身道德的淪喪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悖離必然使民眾對道德與統(tǒng)治者都失去信心。明代晚期整個社會道德風尚 的淪喪及明朝的最終覆亡就是明證。歷史的經(jīng)驗與教訓充分說明德治必須與外在強制力量相配合,才不至于失范,換句話講,就是德治應與法治相結合才能長久顯示其_的魅力。 當?shù)轮闻c人治剝離并與法治相結合后,法治就會為德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使德治成為治理國家的一種方略長期穩(wěn)定地發(fā)揮功效,不致因時代或個人因素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_同志敏銳地看到了中國古代人治對德治的消極影響,從而在提出德治的同時,又鮮明地提出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教育,依法_”,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法治使人治在當代中國完全失去了存在的空間,使德治得到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充分保證,使德治完全走出了人治陰影。因此,我國現(xiàn)階段強調的德治是以法律為依托的,是法治條件下的德治而不是人治狀態(tài)下的德治。這是目前我國德治不同于傳統(tǒng)德治的主要特征。需要特別強調,我國現(xiàn)階段提倡的德治內涵及目的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德治。我國大力加強的道德 ……(未完,全文共1829字,當前只顯示1101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提倡德治不會走向人治) 上一篇:起草領導講話稿的關鍵 下一篇:構筑“五大機制”建設“平安德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