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習近平用典匯編
習近平用典匯編

法治篇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s__會議,標定全面推進依法_里程碑,強調(diào)“堅持依法_首先要堅持依憲_,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圍繞全面推進依法_、努力建設法治中國,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也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徑和努力方向。
強調(diào)“法治是_理政的基本方式”,指出“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號召“開創(chuàng)依法_新局面”,要求領導干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明確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jù)”,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黨的十八大至今,法律的作用不斷被強化,“法治”的理念反復被重申,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_理政最為醒目的標志之一。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在新疆考察工作結(jié)束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盧梭曾經(jīng)說過,“規(guī)章只不過是穹隆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后構(gòu)成那個穹隆頂上的不可動搖的拱心石”。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nèi)心里。如何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這就需要像這句古語一樣,讓“奉法者強”。作為領導干部和立法、司法、執(zhí)法者,一定要首先在實踐中貫徹法治思維,做到知行合一、鐵面無私。習近平同志強調(diào),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群眾的法治信仰,就是建立在這種“守法者得利,違法者受罰”的司法、執(zhí)法過程中,建立在這種管用有效、已定必行的法制體系上。
■ 原典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视星G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今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戰(zhàn)國﹞韓非子《韓非子•有度》
■ 釋義
韓非子是戰(zhàn)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坝卸取,就是有法度。韓非子把“奉法”作為治亂興亡的關鍵,提出“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意思是,國家不會永遠富強,亦不會長久貧弱。執(zhí)行法度的人堅決,國家就會富強;執(zhí)行法度的人軟弱,國家就會貧弱。
韓非子認為,各國皆有法度,關鍵是能否秉公執(zhí)法。他以荊莊王(楚莊王)、齊桓公、燕襄王、魏安(*ī)王為例,說明君主若能堅決推行法治,國家就能強盛,“故有荊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則燕、魏可以強!彼又赋觯骸敖窠酝鰢撸淙撼脊倮艚詣账詠y,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亡:衰弱。務:從事。釋:丟掉。私其外:違反法度,營求私利。意思是,現(xiàn)在這些國家都已衰落,是由于他們的大臣官吏,都去做使國家亂而不是使國家治的事情。國家已經(jīng)衰落,又都舍棄國法而營求私利,如同負薪救火,國家就更衰落了。
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s_會議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法律是社會的基本規(guī)則。這就要求,法律應該是對國家發(fā)展有益、對社會治理有益的,這樣的法才是善法。對于一個國家,所謂的善法,首先要是符合自己國情的法,不可能原樣照搬其他國家地區(qū)的法律,哪里有抽象的適用于所有社會的法呢?其次,它要是以人為本的法,要能正確反映和統(tǒng)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切實維護公民合法權(quán)益。同時,它還應該是有利于國家發(fā)展、_的法,能把國家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納入正確軌道,從制度上、法律上解決國家發(fā)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
■ 原典
蓋君子之為政,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悅之,則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為政,則宜立學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學校而徒能勞身以待天下之士,則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勢亦有所不得也。
——﹝北宋﹞王安石《周公》
■ 釋義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針對北宋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王安石認為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缺少明確的“法度”。他不僅強調(diào)立法,而且強調(diào)立“善法”;指出要使法“善”,就必須實行改革。
在《周公》一文中,王安石借評價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周公提出政見:“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這里所說的“國”,是指周朝時的諸侯國,為“天下”的一部分。他認為,周公輔政應將廣設學校之法推行天下。如果不設立學校培養(yǎng)人才,而僅憑自己的“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招賢納士,那么不僅能力不夠,而且最終也是行不通的。
“善法”之說語出《管子•任法》:“今天下則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彪m各有側(cè)重,但不論《管子》中的“守善法”,還是王安石的“立善法”,均順應時勢。
為政篇
國家治理千頭萬緒,需要培養(yǎng)怎樣的能力?深化改革繁重復雜,需要具備怎樣的思維?既有木秀于林的驕傲,也有風必摧之的煩惱;既有“登高望遠”的豪情,也有“為山九仞”的壓力。有人感慨:當今中國,正面臨繞不開、躲不過的“驚險一跳”。面對“四大危險”、經(jīng)受 ……(快文網(wǎng)http://m.hoachina.com省略3686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更多相關文章:習近平用典匯編
  • 食品小作坊制度匯編

  •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

  • 職業(yè)危害防治制度匯編

  • 安全生產(chǎn)責任制匯編

  • 《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之路》學習心得

  • 黨建工作制度匯編

  • 鄉(xiāng)鎮(zhèn)干部談學習十九大報告體會匯編(共30余篇)

  • 機關單位2017年度工作總結(jié)表彰大會材料匯編

  • 區(qū)委關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譜寫發(fā)展新篇章的意見

  • 關于開展“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擔當作為謀發(fā)展盡責實干促跨越”大學習大討論活動的實施方案

  •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心得體會

  •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體會

  • 學習《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之王憲平訪談錄讀后感

  • 字,從“坐”“起”兩方面進行分說。坐觀其變卻不想辦法解決,那么禍亂就會發(fā)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起而強為之”而不等待時機,那么恐怕天下的人由于習慣了太平安逸,就不會相信并支持我們。狃(niǔ):習以為常而不加重視。實際上就是指晁錯削藩動手過快,下手過猛,直接導致“七國之亂”。文章又以“仁人君子豪杰之士”與晁錯進行對比,提出真正的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應“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的主張,點出了晁錯改革失敗的真正原因:由于缺乏堅強的意志和臨危不懼的精神,挑起“大難”卻又不愿為天下人抵擋“大難”,只想保全自身,可謂自取其禍。
    _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s_會議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_理政,什么是根本?習近平同志的回答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今天中國走的發(fā)展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無論是躍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還是形成覆蓋13億人的世界最大社保網(wǎng),實踐已經(jīng)給出了其優(yōu)越性最好的證明。恰如習近平同志在不同場合數(shù)次強調(diào)的,今天的中國,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_理政,堅定我們的“三個自信”,這就是根本。根本不動搖,國家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等方面的改革就能不斷推進,發(fā)展就能不斷前行。
    ■ 原典
    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_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第二》
    ■ 釋義
    《貞觀政要》是“貞觀之治”的翔實記錄,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與身邊大臣的論政對話,對后世頗具啟示意義。
    在上面這段對話中,唐太宗分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他對侍臣說,當年隋朝剛平定京師時,宮中盡是美女、珍玩。但隋煬帝還是不滿足,橫征暴斂搜求不止,再加上東征西討,窮兵黷武,使得百姓不堪忍受,于是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唐太宗表示要引以為戒,并闡述了自己的_之道:“_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彼J為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只要樹根穩(wěn)固不動搖,就能枝繁葉茂。并提出:“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由此可知,唐太宗的_方略受到了老子“清凈無為”“修身_”思想的影響。正是由于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借鑒了老子的_之道,采取了一系列緩解社會矛盾的措施,才開創(chuàng)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貞觀之治”。
    任賢篇
    為政之要,首在得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斑M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就要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zhì)干部隊伍”,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斷,鮮明提出鍛造我們時代的“好干部”這一重大課題。
    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這是習近平同志為我們時代好干部描摹的“_肖像”。從“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強調(diào)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到“把好干部選用起來”,強調(diào)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再到“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強調(diào)嚴格約束,習近平同志的“人才經(jīng)”,涵蓋了識別人才、舉薦人才、量才授任、尊重人才和培養(yǎng)人才等各個方面。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
    ——《在參加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從基層一線培養(yǎng)選拔干部,他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也證明了,從一線和基層做起,才能更接地氣、通民聲、懂國情。今天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都有基層工作經(jīng)驗,治理一個古老復雜的中國,必須不斷完善從基層一線培養(yǎng)選拔干部的機制。
    好干部不會自然而然產(chǎn)生。血雨腥風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建設時期,優(yōu)秀干部都是大浪淘沙、百戰(zhàn)砥礪,一步步成長成熟起來的。如今身處和平時代,廣大黨員干部的成長同樣要注重實踐磨煉,知民情、接地氣。只有在基層這個改革發(fā)展的主戰(zhàn)場、維護穩(wěn)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沉下心來,經(jīng)過一番實干、苦干,才可能鍛煉出真本領、積累出真經(jīng)驗,關鍵時刻才能站得出來、危急關頭才能豁得出去。
    ■ 原典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
    ——﹝戰(zhàn)國﹞韓非子《韓非子•顯學》
    ■ 釋義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敝莶恐腹糯胤交鶎有姓䥺挝;卒伍為古代軍隊基層編制,五人為伍,百人為卒。意思是,宰相必定是從地方下層官員中提拔上來的,猛將必定是從士兵隊伍中挑選出來的。
    韓非子是戰(zhàn)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強調(diào)國家的文臣武將,特別是高級官員和將領,一定要有基層實際工作經(jīng)驗。因為這些人來自基層,更了解百姓的疾苦和戰(zhàn)場的形勢,也就能夠更好地處理政務,領兵作戰(zhàn);反之,如果缺乏基層歷練,就有可能紙上談兵,誤國誤民。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人是生產(chǎn)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科技創(chuàng)新最關鍵的因素。習近平同志還引用《詩經(jīng)•大雅•文王》中的“濟濟多士,文王以寧”,來表達他對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視。當前,我國擁有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科技隊伍,從“天宮”與“神八”?si奶罩牽健壩褳謾痹讜慮蟣礱嫦型バ挪劍夜萍既瞬瘧⒊鼉藪蟮拇蔥祿盍。葰g瀾緙犢萍即笫θ狽,翢人矓Q⒓庾尤瞬挪蛔悖勻恢圃甲盼夜目萍即蔥攏璋盼夜蛉肆ψ試辭抗穆踅鉸摹?br>正因此,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diào)“把人才資源開發(fā)放在科技創(chuàng)新最優(yōu)先的位置”。這就需要完善改進人才培養(yǎng)機制,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這就需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新、包容創(chuàng)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也有寬容試錯;這就需要培養(yǎng)大批創(chuàng)新型青年人才,為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脫穎而出鋪路搭橋。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 13億多人大腦中蘊藏的智慧資源一旦激發(fā)出來,將會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中國。
    ■ 原典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名臣文武欲盡,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第六》
    ■ 釋義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出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命令州郡舉薦賢才的詔書。意為:要建立不尋常的功業(yè),必須依靠不尋常的人才。
    元光年間(公元前134—前129年),司馬相如為西南夷事上書漢武帝,其中有句話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睗h武帝對這句話頗為欣賞,以至二十多年后又在詔書中將其概括為“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漢武帝自詡為“常人所異”的帝王,其一生所用多為“非常之人”,所做多為“非常之事”,所成多為“非常之功”。故《漢書》贊曰:“漢之得人,于茲為盛!倍谶@一連串的“非!北澈,有一個更大的時代背景,那就是漢武盛世這個“非常之世”。
    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在河北參加省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禍患常積于忽微,在用人方面同樣如此。習近平同志除了引用這句古語說明用人上不正之風的危害,他還引用了一個魯迅關于雷峰塔的論述: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就是因為去撿磚的人太多,今天你拿一塊,明天他拿一塊,最后塔就轟然倒掉了。倒下來是頃刻之間的事,但過程是漸進的。有的事,總覺得不是燃眉之急,但恰恰是危亡之漸。所以,對于那些“有天線”“搭天線”跑官要官的,憑關系、憑感情選人用人的,哪怕是極少數(shù)例子,都不能等閑視之。試想:如果德才平平、投機取巧的?si怕諾玫教嵐沃賾,而踏实笁劼、不跑不要的竸x咳疵揮薪交,谁还有心死^な倒ぷ髂兀?br>■ 原典
    臣觀前代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天地不能頓為寒暑,必漸于春秋;人君不能頓為興亡,必漸于善惡。善不積,不能勃焉而興;惡不積,不能忽焉而亡。
    ——﹝唐﹞白居易《策林•辨興亡之由》
    ■ 釋義
    《策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年)參加制舉試前,擬作的一部時事論文集,共七十五篇!恫吡帧窂臅r務政治出發(fā),主要探討為君為圣之道、施政化民之略、求賢選能之方、整肅吏治之法、省刑慎罰之術、治軍御兵之要等八方面問題。
    上面這段話出自《策林》之十四“辨興亡之由”。意為:國家興盛,在于擁有人才;國家滅亡,則是因為喪失人才。得人也好,失人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長期發(fā)展變化的結(jié)果。“其所由來者漸矣”的“漸”,是一個量變過程,但量變會引起質(zhì)變。白居易警告說,用人上的不正之風長期存在,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嚴重后果。
    中國是人才思想產(chǎn)生最早的國家!对娊(jīng)》毛詩序中有:“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詩經(jīng)》中還有“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四國無政,不用其良”的詩句。孟子認為“尊賢”是_之本,指出國家“不用賢則亡”“不信仁賢,則國空虛”,將能否任用賢才提升至國家存亡的高度來認識。
    勸學篇
    “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習近平同志從四個不同層面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闡釋我們?yōu)槭裁匆匾晫W習的原因。
    學習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戰(zhàn)勝艱難的法寶。從延安整風時“改造我們的學習”,到執(zhí)政之初“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從改革開放后“認真建立學習制度”,到新世紀階段的“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在每一個重大轉(zhuǎn)折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總是號召全黨同志加強學習;而每次這樣的學習熱潮,都能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實現(xiàn)大發(fā)展大進步!爸挥辛私馊祟悇(chuàng)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chǎn)主義者”。讀書學習,也是領導干部加強黨性修養(yǎng)、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國家歷來講究讀書修身、從政立德。傳統(tǒng)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現(xiàn)代政治文明中,“領導干部的人格力量對于做好領導工作越來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徑是讀書學習”。
    而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面對改革發(fā)展的艱巨性、復雜性、繁重性,學習對于我們更為重要。習近平同志曾用“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來描述部分領導干部的“本領恐慌”。好學才能上進。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夢想成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辦公廳系統(tǒng)總結(jié)表彰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曾經(jīng)引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德加•富爾先生的預言說明學習的重要性:“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泵鎸棋闹R,只有不間斷地、持續(xù)地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xù)地釋放能量。在習近平同志看來,讀書不僅是勝任領導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迫切需要。
    與此同時,習近平同志也指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建議領導干部普遍應當讀三個方面的書:第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第二,做好領導工作必需的各種知識書籍;第三,古今中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書籍。如此,才能吸納豐厚理論營養(yǎng),博采各類知識精華,養(yǎng)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
    ■ 原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戰(zhàn)國﹞莊子《莊子•養(yǎng)生主》
    ■ 釋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篇首。涯:邊際、極限。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精疲力竭。與儒家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積極進取精神相比,莊子的思想確實有消極的一面。對此,要辯證地加以分析。
    《莊子•養(yǎng)生主》是一篇談養(yǎng)生之道的文章。“養(yǎng)生主”意思就是養(yǎng)生的要領。如果撇開莊子養(yǎng)生論的闡述,截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語,這句話就有了積極的意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抓緊時間努力學習,盡可能多地攝取知識,完滿自己的人生。
    腹有詩書氣自華。
    ——《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傳承,蘊含著做人做事和_理政的大道理,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_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他多次強調(diào),“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典籍,是一種以一當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閱讀”,強調(diào)領導干部應該主動接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洗禮。少一些飯桌上的觥籌交錯,多一些書卷里的含英咀華,研讀歷史經(jīng)典,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研讀文學經(jīng)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研讀哲學經(jīng)典,改進思維、把握規(guī)律,增強思辨能力;研讀倫理經(jīng)典,知廉恥、懂榮辱、辨善惡?傊ㄟ^研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典籍,固本培元,不斷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境界。
    ■ 原典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北宋﹞蘇軾《和董傳留別》
    ■ 釋義
    《和董傳留別》是蘇軾離開鳳翔時寫給新科進士董傳的一首留別詩。蘇軾在鳳翔府任判官時,與董傳私交甚篤。董傳雖家境貧寒,但飽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樸素的衣著掩不住他積極進取的精神風骨,故蘇軾以“腹有詩書氣自華”贊之。
    “腹有詩書氣自華”為傳世名句,一個“自”字,強調(diào)了高雅不凡的氣質(zhì)源于書香熏染!皻狻辈粌H指讀書帶給人的儒雅之氣,更是指在面對人生失意和窘迫時所表現(xiàn)出的豁達態(tài)度。讀書不僅可以長知識,還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氣質(zhì)高雅。曾國藩對兒子曾紀澤說:“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zhì)!北彼卧娙它S庭堅則從反面加以論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庇軐W家培根這樣闡述讀書與人的性格氣質(zhì)的關系:“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提出領導干部讀書、學習也要有這三種境界:首先,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志存高遠的追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其次,要勤奮努力,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后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堅持獨立思考,要在學習和實踐中“眾里尋他千百度”,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
    三種境界啟示我們,讀書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有不移的恒心,還要提高讀書效率和質(zhì)量。要達到這種境界,習近平同志曾總結(jié)了三點體會和認識:堅持閱讀與思考的統(tǒng)一;堅持讀書和運用相結(jié)合;鍥而不舍、持之以恒。
    ■ 原典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
    ■ 釋義
    《人間詞話》是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的文學批評著作。他的“人生三境界”說,是對歷史上成功者的經(jīng)驗總結(jié)。
    成功有其共同的內(nèi)在邏輯。王國維認為,這種邏輯可從宋代詞人晏殊、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中體現(xiàn)出來。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鵲踏枝•檻菊愁煙蘭泣露》。登高遠眺,所見盡是肅殺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高水長,案書何達?王國維將此句解讀為:做學問成大事業(yè)者,首先要有執(zhí)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zhí)著態(tài)度。盡管遇到百般困難,還要執(zhí)著地追求,忘我地奮斗。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用在此處,是指人在經(jīng)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煉之后,就會日漸成熟,豁然開朗,進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思考在學習中的作用,把它作為“善讀書”的最重要體現(xiàn)。思考是閱讀的深化,是認知的必然,是把書讀活的關鍵。如果只是機械地閱讀、被動地接受、簡單地瀏覽,沒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識也難以吸收消化。尤其對領導干部而言,只有通過深入思考力求把 ……(未完,全文共39811字,當前只顯示958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習近平用典匯編

    上一篇:對嚴以修身的理解認識
    下一篇:創(chuàng)建電子商務進農(nóng)村綜合示范縣實施方案

    相關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