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探討英漢文化中動物形象的差異
探討英漢文化中動物形象的差異

摘要:在英漢兩種文化中都有許許多多與動物相關的詞匯、成語和習語。但由于英漢國家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人們對某些動物的熟悉程度也不盡相同,再加上各個國家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z-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了英漢文化中一部分動物形象的差異。另外,中西方在動物名稱的使用及互譯時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差異。本文將從英漢兩種文化中的一部分典型動物形象著手,探求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英漢文化、動物形象、差異
引言: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動物和人類都是自然界生物鏈中的一環(huán),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并且共同維持平衡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所以,由于英漢兩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對同一動物詞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 賦予動物詞以更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正文:
一、 龍(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中文里吉祥尊貴的“龍”與英文中邪惡兇殘的dragon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亦乃萬獸之首。(與“龍”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是中國封建時代帝王的象征,歷代皇帝都把自己稱為“真龍?zhí)熳印,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在中國文化中, 龍象征著吉祥、權威、高貴和繁榮。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時 ……(快文網(wǎng)http://m.hoachina.com省略894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更多相關文章:探討英漢文化中動物形象的差異
文化中,蝙蝠因其中“蝠”字與“福”字同音,因此是“幸福”、“福運”的象征,人們以蝠表示福氣,有福祿壽喜等祥瑞的寓意,這在許多留存古老的建筑,以及磚刻,石刻中幾乎處處可以見到。舊時絲綢錦緞常以蝙蝠圖形為花紋;榧蕖壅Q等喜慶婦女頭上戴的絨花(如“五蝠捧壽”等)和一些服飾、器物上也常用蝙蝠造型,表現(xiàn)的都是人們企盼吉祥、洪福的美好心愿。民間繪畫中畫五只蝙蝠,意為《五福臨門》。如元稹《長慶集》十五《景中秋》詩:“簾斷螢火入,窗明蝙蝠飛!奔t蝙蝠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為"紅蝠"與"洪福"諧音,這在達官貴人的宅邸中甚為盛行。而最具代表性的要屬北京恭王府了(原為大貪官和珅的宅邸)因宅邸內(nèi)有數(shù)以萬計的蝙蝠圖飾,故又名“萬福園”。相反,在英語國家里,民間認為蝙蝠是一種邪惡的動物,它總是與罪惡和黑暗_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英語中凡帶有bat的習語都含有貶義,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無珠,蝙蝠成了睜眼瞎的典型形象。另外,英語中的bat還有“怪誕”、“失!钡群猓纾骸皌o have bats in the belfry”就是精神失常的意思,“crazy as a bat”就是神經(jīng)錯亂。
由于英漢兩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對同一動物詞產(chǎn)生了不同的聯(lián)想,賦予動物詞以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
三、 狗在中國的歷史上,地位是低賤的,社會作用也比較小。在封建社會,社會等級嚴重,連祭祀所使用的貢品也有等級劃分。天子祭祀可以殺牛、羊、豬,諸侯國祭祀可以殺羊和豬,士大夫只能殺豬,而平民百姓除了殺雞以外,就只能殺狗?梢娫诠糯返牡匚皇呛艿偷,基本上只能處于替代品的地位。在中國古代,狗除了可用來食用以外,基本就是看家,因此從古代開始“看門狗”的稱呼。而且主人可以隨意的打狗,無論是教訓還是發(fā)泄怨氣。《列子》中有一篇《楊布打狗》: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由上述中國人對狗的態(tài)度和狗的地位可以看出,在具體文化表現(xiàn)上,一般主要也是消極,低級等意思。大多被比作狗的人,大多是品格,性情等惡劣的人。如很多帶有“狗”的詞:狗腿子、夠崽子、走狗、喪家犬、狗雜種、狗漢奸、落水狗、狗頭軍師等都是被用來比作那種被人們所鄙視、所唾棄的,無恥、卑賤、干著見不得人的勾當?shù)男∪。另外,大多含有“狗”的詞語和諺語都含有貶義。漢語中只要涉及有關―狗的成語,也統(tǒng)統(tǒng)有貶義的內(nèi)涵。如:狐朋狗友(泛指一些吃喝玩樂、不務正業(yè)的朋友)、狗急跳墻(比喻走投無路時不顧一切地采取極端的行動,不顧一切)、人模狗樣(身份是人,舉止形容卻像狗。多用于嘲諷)、狗尾續(xù)貂(比喻拿不好的東西補接在好的東西后面,前后兩部分非常不相稱,多指文學作品)、狗屁不通、狼心狗肺、雞犬不寧、雞犬升天、狗仗人勢、狗血噴頭、蠅營狗茍等,都是貶義的;同樣,漢語中含有―狗‖諺語,如: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擋路,狗改不了吃屎等。除了這些,大多帶有犬字旁的字也都含有貶義。如:犯、狂、猥、猖獗、猙獰等。這些文字的創(chuàng)造,無不_了漢語文化千百年來人們對狗的卑視。
反觀西方世界,享有“Man’s best friend ”的狗,在西方具體文化表現(xiàn)中也大多數(shù)突顯了其較高的地位。第一,在用“dog”來形容人時,常常表示對一些人的贊揚、信任,如a lucky dog(幸運兒)、a big dog(大款,保鏢等)、a top dog(一個身居要職的人)。 第二,一些含有―dog的短語也有褒義的內(nèi)涵。如die dog for somebody(敢為知己者死,盡犬馬之勞)、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dog(好死不如賴活著)、work like a dog(勤奮工作)。第三,在英語國家中有些與dog相關的詞語、短語的用法雖然不是褒義的,但是表示中性。如:a dump dog(一個_寡言的人)、dog –tired(疲倦之極)、be dog at(對什么很有經(jīng)驗,很老道)、 fight dog , fight bear(一決雌雄)、dog days(三伏天)、dog fall(平局)、rain cats and ……(未完,全文共4183字,當前只顯示2324字,請閱讀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探討英漢文化中動物形象的差異

上一篇:機關支部“兩學一做”研討發(fā)言提綱
下一篇:關于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落實“三比三爭”要求,開展系統(tǒng)黨員“亮身份作承諾比貢獻”主題活動的通知

相關欄目:綜合論文 文化 宣傳講話 畜牧